校友风采 | 张浩: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河海人

文章来源:河海大学官网发布时间:2024-05-16

守护“生命线”  担当调水人

——记机械工程专业2014届硕士生校友张浩

张浩,1989年生于江苏宿迁,2014年硕士毕业于河海大学机械工程专业。现任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宿迁分公司工管部副经理,主要从事南水北调工程调度、运行管理、标准化创建等工作。参与编写南水北调江苏水源公司企业标准、《大型泵站标准化管理系列丛书 运行巡视作业指导书》。曾获公司优秀共产党员、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。

千里江水北上 调度全天待命

自2013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,以扬州江都为起点,利用京杭大运河及运西线河道输水,以洪泽湖、骆马湖、南四湖、东平湖为调蓄水库,经由13个梯级的泵站,167亿立方滔滔江水接力北上,解决了苏北、鲁北、胶东地区的用水之急。

在南水北调江苏水源公司宿迁分公司的工程调度运行中心,每天都有技术人员24小时不间断值守,以保障工程的安全运行。作为调度值班员的张浩,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六个年头。“调水期间,全天都要在调度室严密监控辖管工程水情数据,每天及时报送水情表、工情表、能源单耗表,时刻待命,接收上级的调度指令。”

之所以需要实时监控各项数据,是因为各辖管工程的上下游水位、机组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整条调水“生命线”的安全平稳运行,一环出差错,全线受影响。“这就需要调度人员及时监控并实时调度,上传下达,坚决执行调度指令,以减少各种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。”张浩解释说。

调水运行工作,看似简单,却不平凡,它日夜不停、晨昏不分。机组工况、河道水位、沿线堤防、船舶航运等,都需要全天候24小时的密切关注、及时调度、应急处置。成年累月、年复一年的坚守背后,靠的是坚韧不拔、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。

此外,由于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连接长江、洪泽湖、骆马湖、南四湖等河湖,周边地区夏季雨水丰沛,每年汛期到来时,负责调度的人员更要提高警惕,保持战备状态,时刻留意是否要紧急调度,进行上下游协调。

提档升级 精细化管理工程

“正是有了这样一批扎根在基层一线的南水北调人,不驰于空想、不骛于虚声,才能有一江清水缓缓北流,才能有如许清波滋润大地。”这正是南水北调工程管理者的写照。

作为第一批参与江苏境内工程管理的人,工程管理水平提升的要求时刻萦绕在张浩的脑海。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,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,要想彻底解决长期积存的热点、难点问题,打造管理规范、标准统一、优美精致的工程,就要下定决心,开拓创新。

为此,江苏水源公司于2017年提出了工程管理“规范化、标准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”的建设目标,作为宿迁分公司工管部负责技术管理的主办,张浩勇挑重担,积极参与“四化”建设,在完成调水运行和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,开动脑筋、克服困难,短短半年时间内,完成了组织、表单、标识、要求等标准化内容的建设,并在南水北调泗洪站试点,获得极大成功。实施标准化建设后的泗洪站,设备设施养护精心、工程形象精致、运行管理精细,得到主管单位和上级部门的一致肯定。

2018-2020年,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,南水北调睢宁二站、皂河二站、刘老涧二站标准化建设相继开展。为保障建设质量、工程管理提档升级,张浩在工程现场进行办公,与运行人员一同梳理软件资料,认真编写作业指导书,反复核对标牌内容,从一点一滴做起,从细节细微入手,精心做好工程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,力求做到精细、精致甚至极致,当好辖管工程的“大管家”,为国家管理好、运行好南水北调工程,护一渠清水北上。

与水结缘忆河海往事

“听老一辈人讲,我们家祖辈生活在骆马湖里的浅滩上,当时湖很浅,以打渔为生。我名字中的‘浩’就带着水,是为了记住我是从哪里来的。”提起往事,张浩的思绪都围绕着“水”展开。“也许是出生时就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,我从小就喜欢在河里游泳,喜欢钓鱼,再到报考河海大学,最后从事南水北调工程工作。”

“06级热动2班”,是张浩永远印在心中的名字。回忆起校园生活,身为体育委员的他,常常组织大家在篮球场上尽情奔跑、跳跃,释放青春的活力。“学校里喜欢打篮球的同学很多,所以下了课我们就一路小跑去球场,实在没有空缺时,我们也会和别的学院、班级的同学合作起来。”张浩笑着说道。

始终扎根工程管理一线的他,为水利事业付出了辛勤的汗水,用行动鉴证了水利人的责任和担当,也凸显着无我的境界和情怀。

而“艰苦朴素、实事求是、严格要求、勇于探索”的河海精神,也一代又一代地传承接续,融入一江清水,永续北上。